跨过文化交朋友的一些心得


     九月第一周末,怀着不舍和新认识的美国朋友们告别。


     他们参加了一个美国和德国之间的学生交流项目—“CBYX”,于是到我们学校维特根斯坦城堡来住宿并学习一个月时间。

     据我了解,这样的交换生项目有不少,每年都会如期举办。这些美国学生在到德国之前大都没有德语基础,所以来的第一个月,他们总是先在我们学校专门学习德语语言一个月。教授德语的老师由项目本身自己提供,毕竟这些美国同学没办法直接跟上我们的全德语授课课堂。但是在一个月末时,这些同学们会有机会来到高中课堂和我们一起上英语课,也算是帮助他们融入德国课堂了。


     到一个月德语学习期结束,这些美国学生会以个人为单位,独自前往与项目对接好的分散在整个德国的各个寄宿家庭里,并进入当地德国高中学习。像今年的朋友们,有前往德国北边柏林的,有的前往海德堡,还有许多去到各个不知名的小城镇里(地理环境和我所处的山下小镇类似)。


     从我的视角来看,这想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了需要运用仅学习了一个月的德语进入德国中学课堂,还需要适应德国的生活文化和饮食习惯。是的,这些美国朋友们同样也会对传统德餐不适应,一起聊天时会疯狂吐槽德餐。

     留学生涯三年了,留学这样的经历会让我和更多的人交往。我总是在和各位聊得来的朋友们相遇、相识,再告别。

     但独在异乡皆为漂泊者,往往很多时候,大家都不可预测且无预见性地流动着。


     大家从不同的地方,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跟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然后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方进行了交流,产生了交集。

     说到这样的交集,我觉得有一个有趣的维度值得探讨,就是看到交集中的「历时性」


     怎么样理解这个历时性呢?比如说我们之间会有交往,但是这样的交往不牵扯到我们的过去,不牵扯到我们的生平情境,彼此不知道过往的历史,也不会主动去分享个人生命过程,更不会分享对于未来的具体想法,只是正好在这个时间点彼此碰到,是普通意义上的交集。

     而真正深度的交集,是彼此乐于着分享我们的过往和历史、我们的家庭、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预见。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流分享,我就总觉得彼此之间还是处在相对来讲没有深度勾连的一种状态。

     与他人产生深度交集的这种状态,其实非常需要有缘份,有契机,更需要双方都要有分享和聆听的内在动机。

     真正的交集要牵扯到对于历史和未来的分享。交集,交流和交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彼此产生真正交集,很难得,需珍惜;而跨过文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集,更是珍贵,越深入,越稀少,也越有意义。



     在和朋友们进行愉快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跨文化性」(Interkulturalität),大体上有两类

一类是本身就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他们多为已经到过或期待前往中国、学习汉语喜欢汉文化的人和他们交往起来你会轻松很多,或许是因为有一种文化属性相连。

另一种是自己很有学习动力,渴望成为国际性人才,和世界接轨关注世界的人。现在常被大家称为“世界人”。


    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除了需要必要的沟通技巧、辩人能力外,还极为需要主观积极性和包容性 

     多元文化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不同的文化背景很容易使我们对一件事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更不乏文化的相互碰撞。弘扬自己国家的文化,让他人接纳你的文化,以及如何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都是这其中的关键

 

     经历越多交流后,越能设身处地,也越发想抨击那些说“中国留学生之喜欢自己玩儿嘛”的言论。

     其实想想,中国留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比例占有多少?数量众多,全世界之最。其实真不是中国人喜欢抱团,我发现,是大家都喜欢抱团。只是中国人多比较容易成团而已。

     我愈发能明白:各国人、各色人种都因同根同源而产生稳固的连接。这是与生俱来的吸引性,是避免不了的。


     在一个陌生环境下,如果你仔细观察和体会,就会发现其中的有趣:本国人首先进行认识和交流是大概率事件。有机会的话,你还可以发现,如果在各国人都很少的情况下,中日韩会一起抱团,带头巾的阿拉伯人一起玩,纯白人一起玩,有色人一起玩,有同根源的人也会一起玩。

     甚至,来自同大洲的人们也更倾向选择一起玩。还记得在语言学院的时候,俄罗斯人、土耳其人、韩国人、越南人还有我们中国人一起特别融洽开心。这或许可以解释成是一种“泛亚主义/亚洲主义”的体现吧。强文化属性的根源是趋同的,让这片大洲上现今国度间各异的文化壁垒也变得若隐若现起来……

     我现在能够理解了,在异国他乡肤色样貌、思想观念大体一样,是真的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不能仅仅用「取决于人们的一种舒适社交本性」来解释,这实则涉及到「文化建构」的话题。 “文化的建构,它是习得的,非遗传性的。”

     不同社会文化间,存在边界,但这个边界是模糊的,需要不断去碰撞、交流,才有趣和更有意义。


      所以,跨文化背景对于交流的加持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份和成长经历上,还有每个人背后的文化。


      即使是自己习以为常又或是理所应当的很多话题,在对方看来也许就是新奇的,值得讨论、探索的。你除了是一个个体之外,还是一个窗口,这相比和国内人交流,更需要讨巧。

     这里想引申「一个想法,不一定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人们和其他行业的人交流时,即使对方在行业里未必突出,也会觉得很新鲜。因为如果是行内人,你可能就会变得挑剔。

 

     总之,跨过文化交朋友这个事儿,需要真心实意的积极,需要一些讨巧,也需要缘分。交朋友这个事儿嘛,本身就强求不来。


​     我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尊重理解各自的生活环境和民族特性,主动跳出交流的舒适圈,并增加自身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旅游攻略

悉尼 & 墨尔本12日游|躺着走着都很快乐

2023-10-15 7:10:00

旅游攻略

天津游记|渔阳遗藏-独乐寺

2023-10-16 16:51: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将关闭于 0

在线客服
途川户外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2024-09-20 08:13:49
您好,川西,西藏,青甘大环线,新疆,云南精品小团自驾游报团/拼车/包车/租车/定制旅行等服务产品,全程无购物,无任何套路,随玩随停,沿途旅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
取消

选择聊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