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6日游记|享受城市的多元与丰富

从来没有想过这个系列还能写到国外。在兵荒马乱的六月末,硕士论文开题完的当天,看完歌手后匆匆赶往机场,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来到英国。而回国写下这篇推送时,也已经是毕业典礼的前一天,身边的好友许多就在今年毕业,或是也将在几天内出发去博士生实践。我身边的几乎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似乎都在6月末迎来命运的转折。

过去的这一周,在诸多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关照下,有幸来剑桥参加了人生第一场国外的学术会议。在会场上磨练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听各国的顶尖学者汇报,茶歇时从躲在角落到慢慢敢于和人交流,三天的会议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成长体验。

在会场外,英国的风物也令我大开眼界。作为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的起源地,英国对我有着尤其难得的吸引力,我抓住两三天不多的时间,追寻本科各种课上老师提到的规划设计案例,兴奋地把自己幼稚的想法和FDH老师分享,也由此思考着中英城市建设的差异,及其中蕴含的底层逻辑。

密度

在英国的六天中,有五天都在剑桥度过。剑桥并不大,从东南角的火车站到西北角的住地打车只需15分钟。剑桥的校园无疑是与城市深度融合在一起的,市中心就叫central cambrdige,以market和king's college为核心,包含购物中心和剑桥的绝大多数核心景点;外围是大部分college和院系,再往外就是郊区,除了零散的学生公寓以外,就是大面积的绿化和活动场地,许多college在外围有飞地。由于central cam集中了绝大部分的超市、餐饮、社交场所、景点,所以住在郊区的学生要采购日用品或餐食的时候,大部分都得来central cam,颇有一种“进城”的感觉。

剑桥地图

但总体来说,剑桥的密度是相当低的。只要从central cam稍向外走一走,就会观察到大面积的树林和草地,以及不超过2层的零散的学生住宅。我们的住所位于西部的郊区,面前是一大片漂亮的草地,要知道在国内很少能在城市里(哪怕是市郊)的一栋楼房的窗前看到如此大面积的草坪。英国纬度高,夏天的时候白昼时间比北京长,九点半才天黑。于是,晚饭后仍是天光大亮的时候,在大草坪上漫无目的地游荡一会,就感觉自己拥有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于我而言是极其欣喜而难忘的体验。

住处,以及门前的大草坪

在从盖特维克机场去剑桥的路上,我们还路过了Letchworth Garden City,世界上第一个公园城市,又是规划课本里的经典。由于时间安排只在铁路上匆匆瞥了一眼,感觉看到的大部分是联排住房和小尺度社区道路,配以充足的绿化和公园,整体是低密度而紧致的小型卫星城。

规划史课上曾经对霍华德提出的理念做了批判性思考,虽然花园城市对当时伦敦内城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给出了积极的解决方案,但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最后沦为房地产开发项目。但我也不由得思考,即便是沦为了附属于伦敦的居住卫星城,在伦敦长距离通勤的人们也能住在如此低密度、高品质的住房中,北京长距离通勤的人们却往往只能迫于租金压力在城郊偏远地带找一个居住环境并不好的住所,甚至是城中村。

不过后来这种感慨很快被冲淡了,一是听到了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城市并不一定是没有条件用如此低密度的住区容纳下所有人口,中国城市低效用地还很多,都建成这种联排别墅理论上不无可能,现在很多人被迫去远郊住高密度楼房,本质上可能跟土地财政刺激下的高强度开发导向有关,这也就与国情相关了;二是后来也听到去过的人说,Letchworth里家家户户都开车,没人坐公交,且室内居住条件很一般,仿佛又对这个Garden City祛魅了。

从火车上拍下的站牌,写着“世界上第一个花园城市”

景点

剑桥的核心区游人如织。第一天有幸在两位本地导游带领下游览了剑桥的核心景点,错综复杂的街道空间,串联起牛顿、沃森和克里克(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徐志摩和阿兰图灵,伟大的思想碰撞已不可再现,空间便成为这些光辉历史得以流传诉说的载体。

The Church of Our Lady of the Assumption and the English Martyrs (并不明白这个英文名字的含义)

Magdalene College

从Magdalene College附近看康河

豪华的午餐和晚餐!超级感谢诸位地主大大的宴请(如果我一个人的话恐怕都不知道怎么点餐,尤其是刚来的前几天)

St John's College

据说是牛顿被砸的苹果树

路上的学生活动张贴画

中心区的街道

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位于最中心的学院

《再别康桥》的碑。据说国王学院本来由于徐志摩只是来旁听,不愿意为他立碑,但后来由于旅游收入实在太可观,所以还是立了这样一个碑。

从再别康桥的碑旁看康河

国王学院的教堂

数学桥,传说为牛顿设计,后被证明是讹传

圣体钟,2008年由霍金揭幕,通过一只蚱蜢吞吃时间提醒人们时光流逝

一些好看的房子和街道

剑桥大学建筑系馆里放置的学生模型

在剑桥中心商业区里看到的玉桂狗

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剑桥占据非常重要的比例,一条街上走两步就能看到带有中文的店铺标牌,甚至有麻辣烫这样的餐厅

小红书元素已经侵占到了剑桥郡地界。后来在伦敦的商场还听到售货员指着一款网红产品说“Red book!”

自行车游览

来到剑桥的第二天,和凯子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接仪式。我凭借着照片线索,找到了他离校前留给我的自行车,开始骑行探索剑桥。

经历了第一天的核心景点游历,对剑桥的环境有了些许熟悉,但刚开始骑行时对英国靠左行驶的一系列转弯和避让规则还是很不熟悉,不知所措地等了许多红绿灯。不过熟悉了以后,很快就感受到了在剑桥骑行的快乐。我选择的路线主要部分在郊区,绕着外围转了大圈子。完善的自行车道系统、低密度的独栋住宅区、大面积的绿地和树荫,高速行驶在这样的环境中便又是一种身心愉悦。

骑行路线

凯子借我(送我)的自行车

骑行环境

一处交通课上讲过的案例:路口收窄的稳静化处理。原本可以容下两个车道的路,在与人行道交汇处收窄,只容得下一个车通行,目的是为了提高慢行路权,降低机动车速度。细节的是,类似的路口两边的都还会有两个牌子,一个是"Priority over oncoming vehicles"(比对向来车有优先路权),另一边是"Give way to oncoming vehicles" (给对方来车让路),一个路口的精细化设计程度令人惊叹,而这种做法也只能适用于低密度、低交通量的、与城市环境融合的开放社区,在中国几乎不会有落地场景。

骑车路上看到的学生公寓

路过康河上游

又是一个交通课上讲过的案例:Guided bus (自动导向巴士),在无人道路上有路槽,司机不用握着方向,进城了以后司机再转方向盘。比有轨电车投资成本低,但也有缺点,郊外可以给专用道,但到市内就和普通公交一样了,跟BRT是一样的悖论,专用道都在不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没有专用道。

剑桥的自行车道设计十分完善,这不仅体现在标志标线的方面,更主要体现在自行车道的专门规划上。剑桥有大量与机动车路网不重叠的、专用的自行车道,比如有许多机动车道路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走到尽头以后,自行车道还可以接着往前走,穿过一大片树林和草地。而这些小径有着完善的标线和维护,在Google Map上也可以找到。这与学生骑行作为主要通学方式的城校融合发展模式有关。

Google map上会标出专用自行车道

这些自行车道有好有坏,甚至有的让人感觉不算是自行车道

公共交通

在离开英国前的最后一天,我们乘火车离开剑桥,来到伦敦。

关于英国铁路的运营管理模式,我还并没有完全理解。目前大概的感受是,由National Rail统一管理,但下面有很多不同的rail services,分属不同的公司经营。比如我们第一天从Gatwick机场到Cambridge可以做ThamesLink线(记得这是火车,不是地铁线),但这个线有多种复杂的支线网络,所以买完票到了站台以后,要看好/听好到达站台的车辆calling at(将要停留)哪些站,以免上错车,逻辑与国内乘火车有些不一样。事实上,在寻找站台的过程中,信息屏上都并不会显示是Thameslink线还是其他线,因为很有可能其他线也能到同一个目的地,区分线路只在于买固定线路的月卡之类的情境下有用。

伦敦附近的火车和地铁合并图(没有找到只有火车的图)

以Thameslink为例,线路有许多支线,从中组合出许多不同的起终点线路组合,而且同样的起终点,也可能停靠的站点不同。

火车站台和其上的显示屏,不显示是哪个rail service,只显示终到站、停留站和预计到达时间。

车厢内部环境

地铁就是更值得一聊的话题了。早在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就诞生于伦敦。如今伦敦大多数线路已经有超过五十年的历史,但当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仍然可以支撑如今大流量的地铁出行。

不同类型的地铁站

国王十字街(King's Cross)站,这里相当于一个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地铁和火车站是分开的站厅

国王十字街的哈利波特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拍照打卡点

线路不标序号,靠名字和颜色区分

车厢内部环境

伦敦地铁的票价很有意思:首先要分高峰和非高峰,非高峰的价格会更低。第二就是要分区,伦敦地铁图上画着许多复杂的zone,这些分区不是行政边界,也无法体现在实体空间上,只是地铁网络中的计价分区。市内绝大多数景点在1-2区内,市郊的希斯罗机场则在6区。在一个地铁分区内部,坐一站和坐十站的价格是相等的。

伦敦地铁图,底色中标出来了123456区,即不同的计价分区

伦敦建成区并不算很大,大伦敦地区由Inner London和Outer London构成,其中主体部分Inner London面积319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北京四环内的面积。

当然,作为公交的狂热爱好者,我也体会了一下伦敦的公交。我们买了1-6区的Day Travelcard,一日之内无论高峰还是平峰,在1-6区内的所有地铁、公交都可以凭卡乘车。公交和地铁的发车时间都可以在Google Map上查到,一些公交甚至还显示是在哪个Stop,比如下面这张图表示要从Canada Water的Stop B1等47路车,在London Bridge的Stop S下车,对于多站台的站点来说,这种信息十分必要(北京可以学习一下)。

Google map可以显示在哪个站台等公交车

公交站

城市设计

伦敦是小红书的打卡点集中地,也是我在学校听闻的规划案例的集中地,这两者都侧面证明了伦敦城市设计的成功,一处处经典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到如今仍然不断吸引着游客和我这样的规划学生前来一睹究竟。

伦敦游览路线

Canary Wharf (金丝雀码头),城市设计的经典案例,因码头区的整体复兴、明确的公共空间结构和步行轴线、优秀的滨水空间设计而闻名。

金丝雀码头西侧的泰晤士河畔,大台阶和连续的滨水空间

金丝雀码头中央广场,中午12点聚集了大量抱着盒饭坐在广场上吃饭的白领

Canada Water,一个新开发的抢手楼盘,宣传语是:2分钟到达金丝雀码头

街景

Borough Market,有名的集市。在周四下午仍然被挤得水泄不通,里面大多是买食物和手工艺品的小摊贩。

站在千禧桥上看泰晤士河

站在千禧桥看泰晤士河北岸

泰晤士河畔的滨水空间

千禧桥正对着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

特拉法加广场,在公交车上匆匆路过

London Eye(伦敦眼)

Big Ben (大本钟)

Regent street (摄政大街,摄政公园南侧的轴线),其整体风貌改造成为伦敦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经典案例之一,也是百年来伦敦城市文化的地标。大街为了避让Langham教堂而蜿蜒出了一个曲线弧度,而这个曲线带来的空间层次变化成为了摄政大街轴线城市设计的点睛之笔。

两种氛围

在伦敦的几个小时,我不断惊叹于伦敦优秀的城市设计,羡慕金丝雀码头公共空间和borough market热闹的人流。反观国内大多数城市粗糙的城市设计和冷清的公共空间,心里又泛起一阵感慨。

但这种观点后来被朋友反驳了。我在伦敦所见的城市生活的繁荣,虽然与优秀的城市设计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因素或许不在于此。我们的游览时间明明是周四的白天,却能在各种街道和公共空间上看到悠闲的英国白领和一家三口,试想把再好的公共空间设计放在北京,虽然也有用,但在一个工作日的白天,必然不会有伦敦这么多的人流。

我又联想起在剑桥感受到的宁静与安逸。在我住所门前的大草坪上,总会有学生躺在草坡上冥想,剑桥的学长也说,他们的博士论文很多时候是在草坪上散步的时候写出来的。这些充满了“非必要”空间的城市环境,本质上反映出了(而非决定了)充满“非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有更多的人从劳动阶级走向了有闲阶级,于是充满趣味、美学和空间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便被越来越多地提供,成为了他们发泄闲暇时光的去处。

因此,或许不是先有了优秀的城市设计才有了闲暇的城市生活,而是先有了闲暇的城市生活才有了优秀的城市设计。我们当然也无需否定设计的价值,也当然要认识到设计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行为,但要想结构性地改变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风貌,还需要从供需匹配入手,对于不同需求阶段的市民,要有对应的物质空间和政策供给,对于国内一线大城市“九九六”的繁忙打工人来说,把金丝雀码头放在写字楼门口,或许也是收效甚微的。

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本质上体现为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以英国为代表的高福利国家已经跨越了这个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相对达到平衡时,人们也就不再(或者不被允许再)忙碌于提高产出,更加注重于美学和生活品质(从另一个角度想,高额的社会福利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也是对这些“不被允许再提高产出”的人的一种安抚)。

而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显然还并没有到这样的场景,供给端的主要任务还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一些过于强调“街角花园”“活力街区”的政绩工程,似乎有避重就轻之嫌。

这样看来,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技术和手艺,固然不应该被丢弃,但其功用也不应该被夸大,更不能陷入设计师的自我感动。妄想通过设计来改变底层问题并不可行,出于种种原因的供需错配只会造成资源浪费,真正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被解决。

不过在离开英国的最后,我又意识到了这种发展阶段没有优劣之分。我突然观察到伦敦的地铁站台上没有安全隔离挡板,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掉下铁道,而且地铁站的乞丐、醉鬼也比国内多。我心想在这一点上,英国做得没有国内好。但仔细一想,这其实和高福利、优秀的城市设计是同一套逻辑。联想自己在剑桥受到的两次针对于亚裔的隐性歧视,以及餐馆、车站等地随处可见的外来劳工,可以从中隐隐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决策价值导向。关注城市空间发展带来的经济价值多于社会价值,关注既得利益者的优势地位多于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这是一种有别于集体主义的关注

来来回回说了许多,自己心中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停笔之时已经夜深,第二天便是毕业典礼,朋友们也要纷纷离校,想到自己未来要面临的“真问题”和“真需求”,也不免觉得前路困难重重。还好在动荡的日子里能享受城市的多元与丰富,希望我们能一直保持思考。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旅游攻略

宁夏游记|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

2024-8-7 17:21:36

旅游攻略

青岛游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2024-8-7 17:26:3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将关闭于 0

在线客服
途川户外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2024-09-20 06:35:25
您好,川西,西藏,青甘大环线,新疆,云南精品小团自驾游报团/拼车/包车/租车/定制旅行等服务产品,全程无购物,无任何套路,随玩随停,沿途旅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
取消

选择聊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