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游记|塞上巡边宁夏城

访古之路是跟时间和风霜雨雪赛跑

既然来到塞上,边疆和长城当然是必须走访的。昨天从明长城镇北堡离开,今天继续长城之旅——在明代宁夏镇长城“巡边”。

01

早上八点出头,从银川市区出发,跟随队伍又奔向宁夏最北部与内蒙古巴彦淖尔毗邻的石嘴山,石嘴山曾经是宁夏北部屏障,西套平原与后套平原之间的重要交通驿站,境内经济客商往来不断,贺兰山中出土太西煤之后,石嘴山的名片变为一座资源城市,石嘴山有长城这件事就更少为外人知了。

石嘴山地区先后有一南一北新旧两道明长城,旧北长城俗称红果子长城,修建于弘治年间,是明代宁夏地区最北的一道防御蒙古铁骑的屏障,西连宁夏镇西长城,东面经黄河天堑与宁夏镇东长城的陶乐长堤相接。

石嘴山境内的古长城遗址,除一段南北走向的汉长城外,均为明代所筑,分为北线长城和西线长城,其中,北线长城又分为旧北长城和北长城。其中,旧北长城分为两段,河西段称“红果子长城”,河东段称“陶乐长堤”,1368年至1500年(明洪武至弘治年间)为护卫宁夏镇北大门和平虏城(今平罗)而建。

旧北长城西起贺兰山扁沟,越包兰铁路、石大公路,经下营子宝马村,至尾闸下庄子村,直抵黄河西岸,是全长15余公里的石砌长城。

《万历朔方新志》载:“北长城三十里,自西向东接黄河”,指的就是旧北长城。1488年至1505年(弘治年间),旧北长城还派兵驻守。到1506年(正德初年)因兵源不足,粮运困难,旧北长城一线守御不住,边防后撤,遂放弃不守。

从整个宁夏地区的明代长城来看,旧北长城保存状态最好,特色是以墙体为主,很少有墩台,防御模式为之一变,说明以墙防为主,兵防较少。

1936年,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记录过从银川出发向北到磴口途经石嘴山时的见闻:
“在石嘴子南约十里的地方,长城从贺兰山上如黄龙饮水式的爬了下来。贺兰山与黄河之间的平地上,已没有长城的遗迹,黄河东面伊克昭盟的南边,又有残断的长城和西面遥遥相对。贺兰山的本身到了石嘴子附近,也改变了它原有的奇伟姿态,而降落为低矮的平凡。石嘴子因为已经在旧日长城之外,所以叫做口外。这里因为没有西北面高山的屏障,沙漠大风直扫而来,所以此间街市和四周的景物,已夹带有几分沙漠的性质,荒凉袭人。

清时,石嘴子为蒙古人与内地交易指定的口岸之一,而且为宁夏、包头水陆交通必经之道,故在昔商业甚为发达。

石嘴子再顺黄河北上,为绥宁陆路交通大道,经磴口以至绥远之临河、五原、包头,即是所谓后套区域。但中途沙漠太大,汽车不能行驶。欲通汽车,在不结冰期内,可由石嘴子过黄河,遵黄河东岸下驶,至磴口再过河。另外一路亦由石嘴子过河,斜穿伊克昭盟西北角,以至临河,两路稍加修理,通车甚易。惟两过黄河,总有若千麻烦。

此地为宁夏之北部入口,贺兰山势至此与河东之伊克昭盟高地,遥相锁对,黄河直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奇险。欲固宁夏,必守石嘴子,乃为军事的定论。……比较有高地可据的地方现在还留着孙殿英与宁夏作战时所作的工事,成群的牧马在草地上自由来去,间或有黄灰色的兽类隐约绿草间,那就是聪明的黄羊。”
沿110国道北行一个小时后,到达红果子村。村内还有一个哨马营和镇远关城址,但是保存状态很不好。
离开红果子村向北,贺兰山的绿浪在左侧涌荡,跨过s301省道,小墩湾2号敌台居高临下,牵引着一段黄色的土墙,一直延伸向东,被s301省道截断,奔向黄河西岸。从这个敌台开始,旧北长城转弯向南,以贺兰山为山险。
这段长城高三四米,砂土墙,从材质和高度来看防御等级不高。夯土层很明显,部分段落经过修复。

绕到墙外,在明代的北疆口外朝山跋涉。行进大约一公里有余,长城变为石砌,大约是土质更为缺少,因为年久失修,更加低矮。

口外的荒原上,一个个土馒头就是居民,一只棕色岩羊轻灵地在浅草间奔跑。

继续攀爬七八百米后,上午十点十五,攀山到达敌台脚下,残高五六米,夯土修筑,西据一条宽沟,名叫扁沟,沟西侧还有一段土墙,敌台牵着长城下山到沟底与对岸长城左右封锁沟口。沟口原本应有水关,已经没有遗迹。

这里就是旧北长城最西端,也是西长城的最北端。继续向西南,长城融入了贺兰山中,宁夏镇西长城以山险为主,只在各条沟口修筑长城封锁沟谷。

下沟底,一个中年男人翻过长城向我们吆喝“小心点”,在这荒山野岭突然冒出来的男人,要是在一百年前都会以为是劫道的土匪。还好,太平岁月,他是为长城而来,闲聊起来,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本《宁夏地震志》,原来他就是长城保护员。
姓陈,身材瘦高,看起来三十岁左右,石嘴山本地惠农区人,2017年从新疆当背包客回来以后开始做长城巡视员。每月巡视两到三次,原来是专职巡视员,每个月四百元补贴,去年本地取消了补贴,没有设专职保护员了。他自己对长城感兴趣,还是有空就来。

据长城专家介绍,北京市的长城保护员就是由政府聘任的全职工作人员,交保险,每个月有工资两千多,工作职责是每周至少巡查三次。所以在北京地区偶遇长城保护员很容易。

看了这么多年,这位巡视员已经对宁夏长城如数家珍了,跟带队长城专家侃侃而谈,这一段旧北长城现存墙体全长5.6公里,走一趟得半天到一天,还栉风沐雨有空就来长城看什么呢?

——为了保护自己的所爱。

因为太爱,所以难免急切,难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说起本地长城保护方面的问题,他显得很痛心,不重视、不专业、缺人、缺资金都是问题:

“现在(长城)破坏还是挺严重的,前段时间这边采砂把西长城墙体挖了,举报后弄了一公里的围栏。不举报就熟视无睹,举报吧说你多管闲事。现在文物违法举报好像没用。我就拍下来从人民网地方政府板块上留言举报。

原来还有一个县一万块的文保经费,现在连这一万块都没了。”

如果没有这场偶遇,在长城保护四十周年的热烈纪念气氛中,在越来越正规越来越气派的各个保护区、护栏和修复得越来越光鲜的遗迹之外,我怎么会了解到基层文保志愿者眼中的文保现状,得到对西北边疆地区长城保护的更全面观感?

这场偶遇还给我们补了长城本地知识课,据他说,这段旧北长城的时间断代有点问题,说不定比明代还早。石墙和土墙中段各有一处乾隆三年大地震导致的墙体错位,是目前已知的全国唯一两处,由于地震波影响,石墙震动出现左右错位,土墙则出现上下落差,土墙的错位现在被文物修复抹平了。长城两侧还有隆起的土垄是当年的断裂带。

附近的明代镇远关遗址也不在导航地图上标示的点,那是明末清初的大敌台,当时做文物调查时应付了事没有核实清楚。真正的镇远关在沿着长城往东到110国道边的农田里,镇远关的关口现在几乎辨认不出来了。

一路聊一路走下长城,分别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眼中的偶遇是他制造的相遇:“我在国家地理专栏上看到你们会来,所以特意来的。”说完,他挥挥手顺着长城继续向东隐没在公路间的树丛里。

 
02

中午十二点半离开小墩湾长城向南,午饭后13:50继续向南,去看宁夏镇分守北路的卫城平虏卫城(平罗县城),旧北长城和新北长城都属于平虏卫管辖:
(宁夏镇)北路,初设守备,后改设分守参将,驻平虏营城(平罗县城)。北路长城呈向北凸出的弧形,东自横城堡北境起,西达镇北堡南界。镇北堡即今贺兰县镇北堡村。长城向北跨都思兔河进入内蒙古辖区,经过鄂托克旗巴音陶亥镇,到达石嘴山镇的黄河东岸止。由横城抵此的长城被明代人称作“三十六墩边墙”或“长堤”。西跨黄河进入石嘴山市辖境,过镇远关(石嘴山镇附近),循贺兰山东麓趋西南。此外,其南还存在嘉靖十年所筑的两段长城,即旧北关门和新北关门长城。北路长城在嘉靖以前归镇城直辖,其后相继设北路平虏城守备、分守宁夏北路地方参将。参将府设在平虏城(平罗县城)。

平罗曾经是银川东北方、宁夏北部的一个重镇,民国时期管辖过今巴彦淖尔下属的磴口县,现在隶属于石嘴山市,但古城已经基本拆除,看不出曾经的形状,只剩两处主要的遗迹可以凭吊:玉皇阁和钟鼓楼。
平罗玉皇阁,位于平罗县城北端,始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寺院。有城隍、观音、玉皇等12个殿堂。国家3A级景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宁夏最大的道教场所,被称为平地古建筑的奇观。

玉皇阁建于清末和民国年间,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跟西北地区很多军堡卫所一样,寺庙依城墙而建一直拓展到北墙马面上,伫立于高台,因此庙墙也有垛口和射击孔。这表明军堡失去军事防御功能,转而成为敬神的高台——大部份高耸的建筑都可以寄托人们进行天人交流的祈愿。

走进“众妙之门”石牌坊,四层楼阁如同天宫,层层飞檐振翅欲飞,使庄重典雅的殿堂变得灵动。

沿鼓楼大街继续向南数百米即是古城中心的钟鼓楼,跟很多西北古城一样成为古城老十字街中央的转盘,虽然经过休憩,看起来仍不乏古意,城基四面开门,北门洞横额“锁钥”,西门洞横额“雪霰”。

正是午后两点半一天中最炙热的时候,大街上人车寥寥,只有银杏绿草还精神焕发。

03

下午两点半离开平罗县城,一路向西,假装加入了一队明代宁夏镇总兵的队伍,上午巡完旧北长城和负责单位平虏卫,下午继续巡西长城——从三关口到北岔口。

三关口,又称赤木关,为贺兰山最大关隘,位于贺兰山中部,今银川市西郊西夏王陵西南,东北距银川市50多千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处,银川至巴彦浩特的公路正由三关口而过。贺兰山一脉相承,十分陡峭,但到三关口处陡然平缓下来,关口地势十分开阔,此关自古即为阿拉善高原进入宁夏平原的重要通道,明朝十分注意三关口的防务。《(嘉靖)宁夏新志》记载,三关口为嘉靖十九年都御史杨守礼、总兵官任杰修筑,历时三个月。

三关口从沟谷自东向四设关三道,分别为头道关、二道关与三道关。头道关为主关,设贺兰山东麓山口,关墙南北与长城主体城墙相连接,其北侧夯土城墙起于山上,顺山脊向西北延伸,长约1千米与山峰连接,南侧关墙,向东南延伸,与长城相接,过关后向南蜿蜒而去。过头道关顺公路向西约2.5千米即为二道关。二道关原无关门,关口的东北侧,高山削壁,形势险峻,是人马无法攀越的天然屏障。距关口南侧20多米处的山头上建有1座夯土墩台,为黄土与砾石相掺夯筑,危崖与墩台之间,仅有一线之路可通,开成关卡。过二道关顺路向西,山谷渐趋狭窄,约2.5千米后,便仅为两壁相夹一道,两面危崖,中间一路,十分险要,此处便是第三道关,今称三道关。出此关,即至贺兰山外,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境内。

宁夏镇西长城指宁夏西境沿贺兰山东麓向南修筑的长城,这段长城全场四百多公里,从北向南分属宁夏镇北路、中路、西路三大防区,其中镇北堡以北主要在贺兰山中,跟宁夏镇北长城一样墩台非常少,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存在很少见的与敌台相伴的烽燧。

如今因为军事禁区和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原因,允许走访的西长城长城段落很少。

1936年,范长江曾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记录了从银川出发去阿拉善盟定远营经过三关口时的见闻:

“车过沙漠,进入丰美的草原中。路向西南行,数百骆驼散牧草原中,闻汽车行动声,皆昂首惊视,状如数百龙首之朝拱,使善画者睹此,当可作成奇丽之画图。

四十里至平羌驿,为盗匪随时出没之区,通常行人皆有戒心,驿仅土屋数家,已紧接山麓,居民貌多清秀,妇女尤然,在此荒塞之区,出清秀之人,颇出意外。

再发平羌驿,车即入贺兰山中,蜿蜒前进,大体遵山中沟道而行,路多待修理。旋至长城处,为头关。长城南北纵分贺兰山而过,状奎伟观,关门已不见。再进有险峻石峡处,为二关,亦无关门,惟山上之土墩尚在,此处形势险要,前西北军门致中部曾与阿拉善蒙古人大战于此,蒙人擅长射击,仅二三十人把守关口,而西北军之死伤于此间者以数百计。二关再进为“三关口”,已离宁夏九十里。

三关口为贺兰山之背脊,亦为阿拉善与宁夏之分界点。三关口有蒙古兵把守,他们缺乏训练与组织,完全为王爷当差,并无薪饷的规定,故无近代军队之整齐团体而有力,且有染鸦片嗜好者。

车下蒙古草地中,沙石相杂的无水地上,普遍的生着杂草,西面远处,已可以看到浩瀚无涯的沙窝,大道两旁再难有农地发现。路向西北行,二十里至长流水,有三数家屋。又四十里至姚坝,人家约倍之。到离定远营不远处,水泉渐多……”

可见,九十年前的三关口跟六百年前攻守异势,竟是由阿拉善蒙古人把守。如今的三关口呢?

下午四点,从110国道向西转入307国道,从贴着贺兰山脚而行转而奔向贺兰山缺。路南侧黄羊滩1号烽火台紧贴着公路,北侧的荒漠草原上是西夏陵12号陵。很快路过了黄羊滩2号烽火台,风车又现身了——正在走进贺兰山最大的一个缺口三关口,草原越来越稀薄,山越来越低矮,地势起伏不定,沟垄纵横,两侧很多军管区,据司机说不少山体内都挖空了。

很快,一堵厚实的土墙横亘在前方,这就是三关口第一道明长城。
站在“欢迎再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横牌旁,面向三关口西望,南北嵯峨苍山之间错开数百米打开一条开阔的山谷,长城像一道厚实的堤坝,曾经竭尽全力拦住从阿拉善高原吹来的风沙、涌进的敌人。现在,一条乌银高速、一条307国道,一条河道,把原本连贯的长城截断,车马往复奔流,长城成了残留的古典景观。南侧一个山头上,一个方形烽火台守着关口,不离不弃。

下午16:20,贴着三关口长城南段向南而行,长城经过修复,残高约六七米,从缺口可以看到墙顶步道约有三米宽,可见墙的厚实和防御等级较高。
南行约六百米,铁丝网倒塌了,原始的长城来了,墙体开始断断续续,表面不再平整,底部掏蚀出大小孔洞,墙体垮塌也很严重,一些墙断段厚度远比刚才的薄。钻出墙体缺口走进阿拉善地界,山丘的阶梯一层层升向天际,马儿在半坡甩着尾巴。

过赤木口二号敌台东望,一望无垠的西套平原上,白色的银川城氤氲在云雾中,美得如同海市蜃楼,这块绿毯上的美玉、沙漠中的绿洲,怎么会不令人向往、不让人垂涎?

继续向南,雪白的羊群像泉水在山坡上喷溅。

下午五点二十到达虎克之路一处停车场,这里沿长城修了一段木栈道,旁边的一段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过了观景台,霍然一条棕色巨龙盘旋在半山,虽然不算厚,但保存非常好,垛口大部分保留,像玉璧一样嵌着射击孔。

到了一个断崖处,长城顺崖势向东凸出,形成一个几字弯。这一段长城古道曲折回环,身段优美,坚毅的长城变得柔情款款。这是长城极其稀有的曲折段落。

继续向前,高石墩1号烽火台方正敦厚,没有经过维修,顶部野草飘荡,高高清月挂烽头,烽头月出照银川,它站在贺兰山肩头,默默守望着银川,身边还牵着三个小石堆,原本是高约两米的方形石砌墩,现在倒塌成锥形,间隔约五米,这就是烽火台带的燧,与烽火台形成一烽三燧。烽用于举火,燧则用于升烟。烽与燧并存现象在西北地区明长城比较常见,在辽东和蓟镇地区的烽火台不带燧,在宁夏明长城中则最多有一烽十燧。

04

傍晚六点,在金晖中回到停车场,18:18分掉头出三关口,沿307国道钻进阿拉善,三关口的二道关几乎无法辨认,只有路旁一块文保碑提示墙的所在,三道关也一样,墙体几乎看不出来,只有两岸半山上仍有墩台守望。

二十分钟后,过收费站,把贺兰山留给了西套平原,走进阿拉善,落日余晖中,贺兰山的背影是棕绿色的,阿拉善的荒漠是深绿的,马儿、骆驼正在不紧不慢吃着晚饭。

而我们又要与夕阳赛跑了,急急奔向另一处重要的关口——北岔口。向南转入S218省道,贴着贺兰山的后背,临近七点,向东转进一条砂石小路,朝向虎克之路的方向,又要回到贺兰山的山谷。从阿拉善绕这一段路是因为从贺兰山东麓直通北岔口的道路属于军管区不允许通行,不得不绕一个圈。可见,现在三关口区域跟明代和民国时期一样仍是军事要地。

傍晚19:30,绕过几个采石场,颠簸在大车扬起的风尘中,钻进风车林,路北侧的棕色山峦上,北岔口长城现身了。这是贺兰山的尾巴,西长城山险在三关口已经结束,夯土城墙从三关口接续向南,一直延伸到中卫沙坡头的黄河岸边。

在戈壁草原上朝长城奔去,果然是宁夏镇长城保存状态最好的段落,笔直、雄壮,在晚霞中金光万丈。

终于走到墙下,外侧还有一道拦马墙爬上山梁。长城像一根法棍横在山梁上,结实浑厚,高达五米以上,顶部十分平整。
沿城前行约三四百米,北岔口2号敌台又有一处奇观——一烽十燧,也就是一个敌台带了十个燧,而且好几个保存十分完好,能看出方形轮廓,顶部有凹坑,下部有添柴口,像野外的石灶。

沿着长城继续前行,墙上遍布蜂巢孔洞,像老祖母饱经沧桑的脸,默默注视着它的子孙匍匐在自己脚下,这一段西长城仍然保留着原始高度,近十米,垛口墙和排水口很清晰,极为珍贵,每晚一天来也许它就矮一分,访古之路是跟时间和风霜雨雪赛跑。

太阳已经回家,天地很快就要熄灭最后的灯火,紧赶慢赶爬坡下坎,过红井子圈2号烽火台,终于到了今天最后一道景观——宁夏镇长城仅存的唯一一个水口,水口/水门/水关/城桥都是长城途经水域时在脚下修筑的排水口或桥,在全国各地明长城中,东部辽东地区和蓟镇地区由于长城墙体多为砖砌,长城的水口相对保存较多,而西北地区如宁夏、山西的长城多为夯土筑成,一旦墙体崩塌,墙脚的水口也就荡然无存。刚刚就经过了好几个被冲毁的水关,因此这个水口才如此珍贵——虽然这段墙体和水口都经过了修葺改变了最原始的样貌,水口边长一米左右,方方正正,口外草色映入城来。

今天的巡边终于结束在银月之下、蓝暮之中的闽宁镇——电视剧《山海情》故事的发生地,奇妙的偶遇真是一处接一处……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旅游攻略

骑行骑行 | 折叠车 | 再一次一个人骑行钟鼎寺

2024-6-16 12:19:12

旅游攻略

日本9日游记|向山野深处漫溯,和歌山 & 熊野 & 高野山

2024-6-17 21:10: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将关闭于 0

在线客服
途川户外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2024-09-20 08:02:04
您好,川西,西藏,青甘大环线,新疆,云南精品小团自驾游报团/拼车/包车/租车/定制旅行等服务产品,全程无购物,无任何套路,随玩随停,沿途旅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
取消

选择聊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