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游记|云冈石窟

大同古城的城墙之上和城墙之内体现了一个古城在现代的新生,虽然因为经济放缓,债务压力等原因现在的建设放慢了,但是相信大同的未来是光明的,因为他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而在城墙之外的大同市,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时间原因,只去了大同博物馆所在的御东新区,云冈石窟,土林和悬空寺。

下面就顺着回忆来写一下~

城墙之外

大同市博物馆外观

大同古城之外的第一站选择了大同市博物馆,每到一个新城市,我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因为我觉得这是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的最好方式。

通过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和墙上照片等,可以看看每座城市过去的辉煌。

大同市博物馆的新馆在古城河对面的御东新区,还记得当时打车到了地方后,看到这一片涵盖了图书馆,歌剧院,美术馆,体育场等众多大型建筑,但是人却特别少。

这么多大型公共建筑集中到一起,感觉空间上有些浪费了,不过已经建成了就只能这样了。

北魏平城复原图

大同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山西省内仅次于位于太原的山西省博物院,而且作为北魏的都城和明朝重镇,其中的相关文物更是值得细细端详。

大同博物馆内最重量级的文物,可以说是1965年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物了。

作为降服北魏的东晋宗室后裔,司马金龙墓的出土文物,更加直观的体现了在迁都洛阳前,北魏朝野上下少数民族和汉文化的融合就已经开始。

其中出土的漆面屏风虽说展示的是复制品,但是内容并无差距。

屏风上的“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任、周太姒”、“班婕妤”是西汉刘向所作《列女传》中故事,同时还有大量文字解说。

作为为数不多的北魏真迹,这件屏风可以说是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双重瑰宝了。

魏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

陪葬人物俑

南北朝的墓穴都普遍陪葬大量的人物俑,其中北朝又以骑马武士俑居多。

司马金龙墓石刻棺床

忍冬纹和印度面孔模样的伎乐飞天体现了当时佛教东传的影响。

两尊力士生动的体现了唐代尚武的风格,肌肉线条充满了力量感

大同博物馆展示的文物数量上总体来说偏少,但是如果想了解北朝的历史往事,推荐去看看~

博物馆还展示了大量的佛像,但是因为和云冈石窟一比就逊色太多,所以就不过多展示了。

关于游览时间,大概半天就足够了。下面先进入城墙之外的重点了,也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佛教东传的重要证明,山西石窟寺中当之无愧的第一。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明信片-昙曜五窟

白马驮经入中原,东汉时期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皇家寺院-白马寺,但是中原地区佛教真正意义上的兴盛,还要从南北朝开始。

三国魏晋南北朝这360余年的战乱和分裂,可以说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苦不堪言,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祈望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救赎。

同时入主的少数民族也同样在寻求稳定政权的精神力量,就这样,西来的佛教成为了不二之选。

尤其在南北朝这个时期,不管是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还是南方的宋齐梁陈。

虽然偶尔也有像北魏武帝,北周武帝这样的灭佛者存在,但是普遍来讲这个时期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都大规模的礼佛信佛,甚至还有像南朝梁武帝萧衍这样卖身佞佛之主。

北朝多见大型石窟寺,现如今的四大石窟几乎都是从北朝开始开窟雕刻。

而南朝则是木建筑和铜佛为主,所以几乎没有南朝的佛寺保留到现在。

云冈石窟作为第一座皇家授命开凿的石窟,始于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在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现在云冈石窟最著名的昙曜五窟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凿完毕的。

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

此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都有开凿,而辽金明清时期则是进行过多次修缮。

云冈石窟作为石窟寺的一部分,原名叫灵岩寺,只是寺庙部分在无数的战乱中屡次被毁。独留石头雕刻而成的石窟,但仅仅只是这些石窟仍可以震撼世人。

我去的时候1、2、3、4窟正在维修或者关闭,外面搭起了脚手架,所以很遗憾没能看到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第3窟。

云冈石窟的观览直接从被阁楼保护起来的第5窟开始,直观金色大佛的冲击震撼!

第5窟-大佛洞

在来云冈石窟之前,我已经去过了洛阳的龙门石窟,因为种种原因,龙门石窟除了奉先寺的部分,其他洞窟大都遭到了程度不一的破坏,所以没有很大的震撼的感觉,更多是遗憾和悲缅。

但是在云冈石窟,走进第5窟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那种感觉就像一阵冲击波进入了大脑,清除了大脑内所有的意识和想法。

 

只留下“震撼和崇拜”

在缺乏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古人用双手和信仰创造出了这片万千神佛世界。

光是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就高达8米,而主尊坐佛更是达到了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

背光上的火焰云纹直通窟顶,视线向上看去,可以看到大佛的金面,和青金石蓝的螺发。

包括大佛在内,两旁的胁侍佛,菩萨和墙壁上的千佛都面带微笑,这是北魏佛像的一大特点,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或许佛的微笑能给人们带来一丝安慰吧。

 

 

大佛洞门口的拱上雕刻了飞天,十分的飘逸生动,仿佛引导人们进入佛国净土。

 

第6窟-释迦佛洞

 

窟门处的四大天王

中心塔柱正面的大佛

第6窟的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

而洞窟整体两侧对称,按照佛传故事进行雕刻,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

可以清晰看到中心塔柱分为两层

塔柱上层为四面立佛,四角各有一座大象驮立的九层镂空塔柱,倚塔内侧站立着8身胁侍菩萨,与四立佛等高呼应。

北魏佛像中常见的交脚菩萨

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

第7窟壁面风化严重,但其窗门外侧残留的多层造像与印度阿旃陀的大拱门洞窟外壁雕刻十分相似。

北壁下层的2佛并坐佛像虽然损毁严重,但是确实北魏时期常见的题材。

源自北魏时期盛行的《妙法莲华经》(法华经)

根据法华经记载,多宝佛在行菩萨道时曾立誓:

“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后释迦摩尼说法时,七宝塔出现,依大乐说菩萨之请,七宝塔开启,多宝佛让出半座,释迦摩尼进塔中与多宝佛共讲《妙法莲华经》。

因此有了二佛并坐的形制。

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大龛,下层龛内为二佛并坐。上层龛内中央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

窟门拱顶正中雕一朵团莲,四周飞天起舞。内侧上拱边框为连续排列的忍冬叶,周围雕伎乐天人。

拱内侧壁分为上下层,下层为天王门神,逆发胡人形象,手持金刚杵或三叉戟。上层雕出多头多臂神像,东壁雕三头四臂,西壁雕三头六臂。

第8窟-佛籁洞

第8窟和第7窟是一组双窟,所以形制规格上差不多,北壁同样也风化严重,已经模糊的看不清佛的面庞。

第9窟-阿閦佛洞

 

第9、10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相互毗邻,这两窟的前庭也是经过统一设计和营造的。

第9窟窟门为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繁复的纹饰体现了浓重的装饰性艺术。

后室北壁雕倚坐佛和两侧的胁侍菩萨均经后世补塑,可以看出风格和之前的北魏佛像有明显的不同。

下面就来看看这两窟的装饰主义雕刻吧。

第10窟-毗卢佛洞

第10窟前室北壁的明窗与窟门间,雕刻着一幅以山岳为主,众多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组合的画面。

其中央是上下群山,山峦起伏,生机盎然;山腰二龙缠绕,龙头外向,形成了下大上小、中间细的须弥山造型;两侧各雕三头四臂和五头六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岿然踞坐。

这就是著名的云冈须弥山图,讲述的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

前室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维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

后室北壁的北魏雕像遭到水蚀皆已不存,现在的坐佛像为后代补塑,从残存的双肩轮廓,头光与身光中的坐佛、飞天、火焰纹等雕刻,以及明清佛座两侧下部突出的双脚脚尖分析推测,这里曾经雕刻一尊不低于9.8米的交脚菩萨大像,东西两壁各为高约6米经后世包泥的思惟菩萨像。

至于现在的佛像外形......,这审美真的不敢恭维.......

第11窟-接引佛洞

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

第11窟内中央的方形塔柱直抵顶部,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另有二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

第12窟-离垢地菩萨洞

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

前后室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

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

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第13窟-文殊菩萨洞

 

穹窿窟顶,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奋力托举,势若拔山。

该像经后代包泥彩绘,原雕仅见双足踏莲。东壁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

南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

第15窟-万佛洞

第17窟-立佛洞

第十六~二十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

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因为当时去的时候第16窟(文成帝拓跋濬)正在维修,所以只能从第17窟开始看了。

第17窟(景穆帝拓跋晃)的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因为据传拓跋晃在还是太子时,因在灭佛运动中为佛门求情,最后惊俱而死,其帝位是后追封的,所以代表他的像是菩萨大像,而不是佛像。

弥勒菩萨未成佛,代表了早亡的太子。

第18窟-立三佛洞

第18窟(太武帝拓跋焘)设计严谨,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

不过说来也是奇怪,在中国史上有过多次灭佛运动,也就是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

其中太武帝拓跋焘就是其中一武,而且可谓是4次灭佛行动中最残酷,最彻底的一次

而太武帝灭佛有多个原因,其一为太武帝改信道教,甚至把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其二为佛教不纳税赋,不服徭役,这是乱世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导火索则是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出身卢水胡的盖吴在杏城发动起义,反对北魏统治,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讨伐。

大军驻扎长安时,在一处寺庙中搜出大量兵器。拓跋焘盛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人,抄没寺庙财产。在抄没寺庙财产的过程中又发现寺庙里有州郡牧守以及富人所寄藏的财物巨量。

在同样厌恶佛教的崔浩建言下,整个长安城的佛寺受到波及,经卷被焚烧、僧人被处死、佛像被毁坏。

随后,拓跋焘颁布诏令,以九州天命正统的名义,将这场灭佛行动推向北魏全境。

但是在灭佛后的第六年,随着拓跋焘驾崩,灭佛政策也被停止,紧接着文成帝开始复法,也就是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开凿的伊始。

而就是这样一位灭佛皇帝,他的代表塑像却是昙曜五窟中最精美的一尊,身上的袈裟上雕刻有千佛。

有说这代表灭佛中被杀害的僧人,也有说这代表要度化拓跋焘的杀气。不知当时雕刻时是如何想法了。

第19窟-宝生佛洞

 

第19窟(明元帝拓跋嗣)的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但可惜下颌崩毁。

主窟外两侧各有一间耳室,但左侧的耳室外墙已经崩塌,露出了里面的坐佛。

不过令人感到有趣的事,如今左侧的这尊坐佛反而成为了云冈石窟的旅游热点。

游客们利用空间错位,来拍和大佛击掌的照片,属实十分有趣了。

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有损信仰,但是在我看来,佛本无相,如此着像,反而违背了佛法的本意。

 

第20窟-白佛爷洞

第20窟(道武帝拓跋珪)可以说是云冈石窟的代表,无数的宣传照都是采用20窟主佛的形象来作为视觉焦点。

20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

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

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

但是现在只剩下东立佛犹存,西壁立佛现在仅残留圆形头光和赤裸的双足及其莲台,胁侍菩萨更是不见踪影。

昙曜五窟之后的洞窟多为迁都洛阳后民间集资开凿的小窟,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

本来还想在加一下悬空寺和土林的介绍。

但是云冈石窟的篇幅有些太长了,本篇就到这里吧~

声明: 本站内容为网友自行发布,相关版权(包括不仅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未征得本站或者原作者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视频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可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旅游攻略

平潭岛游记|享受宁静之地等你来

2024-5-7 21:12:00

旅游攻略

户外骑行 | 五一假期 | 龙泉山 三百梯 | 温玉路-青城山-北林绿道 | 狮子堡

2024-5-8 12:31: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这将关闭于 0

在线客服
途川户外
我们将24小时内回复。
2024-09-20 06:14:03
您好,川西,西藏,青甘大环线,新疆,云南精品小团自驾游报团/拼车/包车/租车/定制旅行等服务产品,全程无购物,无任何套路,随玩随停,沿途旅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您的工单我们已经收到,我们将会尽快跟您联系!
取消

选择聊天工具: